一、社群的定义
从原始社会起,人类的生活就离不开社群,人们之间的沟通互动、相互协作形成了社群,人们互动的范围决定了社群的大小,基于血缘关系组成家庭,无数个家庭基于地缘关系组成村落或者城市,无数个城市又组成一个国家,可以说国家是由无数个社群组成的,每个国家都是一个大社群;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,数字连接了一切,各种社交平台也将人们分成了各种不同的社群,社群又被重新定义,并且树立了新的商业价值、社交电商、社群经济越来越受到重视。
互联网出现之前,人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,相互之间的交流互动范围有限,信息接收渠道也较为单一,传统社群的发展主要围绕中心发展,农业时代以家庭为中心,工业时代以公司为中心,而互联网时代则是去中心化,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扁平化。
尤其是随着社交工具的出现,人们的交流范围大大扩大,信息接收渠道也多元化,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,以及微信的出现解决了空间和距离的问题,让人们的沟通无处不在,互联网用数字连接了一切,模糊了地缘界限,并以相同的兴趣爱好,职业,重新定义了社群,
二、社群的力量
团结就是力量,众人拾柴火焰高,说的就是社群的力量。但这种力量是传统社群时代的,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诞生的数字社群的力量,到底有多大呢?
小米手机营销模式想必大家都不陌生,小米手机在推向市场之前,先在论坛里通过制造参与感,发展忠实粉丝,然后通过这些少数的忠实粉丝,再去影响发展更多的粉丝,在这个过程中,小米让粉丝们参与到小米手机的开发设计中来,等到粉丝数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小米手机适时推出,运用饥饿营销的方法,一下子打开了市场,不仅取得了口碑,还赢得了消费者的心。
仔细想一下,其实小米手机的营销模式走的就是社群路线,小米手机最初没有用户没有市场,就先在论坛里培养粉丝,这些粉丝们出于对小米手机的热爱,而聚集在了一个平台上,形成了一个社群,当这个社群人数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小米手机推出,用户、市场的问题迎刃而解,小米手机依靠这样的营销模式很快取得了发展,由此可见社群的力量有多大。
从2011年1月微信推出后,微信的发展是很迅猛的,同时微信的崛起,延续了微博的影响力。微信以强关系更加精准的划分了不同的社群,而这种强关系也被不少商家运用,比如微商迅速发展了起来。
6度分割理论告诉我们,只要通过6个人或者更少的人,就能认识世界上所有的人,从6度分隔理论中,我们可以看出,一个人如何影响一群人,以及这群人如何反过来通过相互的联系,迅速的影响整个人脉网络,社群将6度分割理论效应,更加放大化,社群使得个人个体性越来越弱,而群体性越来越强。
移动互联网时代,社群会带来巨大的波浪效应,它会对企业的经营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,社群影响力只要运用得当,就能为企业发展,寻得无限潜力。
三、社群时代的营销观及社群与企业的关系
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,而数字社群的发展却改变了企业的营销方式,社群营销正变得越来越重要。
社群营销可以满足企业个性化服务需求,如提供个性化实体产品或服务,这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,都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小众性。互联网时代,讲究极致思维,做社群营销也是,有了意见领袖,还要有好的产品或者服务,社群营销重在口碑,口碑好一个人就能影响大众,口碑不好,一个人也能影响大众,如社交电商就是在朋友圈儿做生意,通过熟人之间的口碑进行传播,传播信任感较强,比较容易扩散,能量巨大。这种影响力会通过熟人传播到陌生群体,最后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。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产品或者服务让一个人觉得很好,他会告诉社交圈儿的朋友们,该产品或者服务很快就能树立起口碑,如果产品或服务,让一个人觉得不好,他也会告诉社交圈的朋友,该产品或者服务的口碑有可能因此而发展不起来。
所以在社群时代,企业要转变营销观念;过去人们觉得营销只与消费者有关,现在呢营销不仅与消费者有关还与社群有关
四、构建了社群,怎么进行“社群营销”呢?
很多个人或企业也组建了属于自己的社群,但是依然起不到营销的作用,或者说没有把社群的价值最大化,那么社群营销是怎么营销的呢?
很多人把“社群”和“社群营销”搞混了,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,社群不等于营销,会构建社群但是不一定会进行营销,“社群”与“营销”终究是两码事,只能说,营销的动作和流程是在社群的组织形态里完成的,所以才叫“社群营销”。
我们正在从大众时代,走入社群时代,这两个时代有着鲜明的理念和行为上的差异,例如,我们之前关注的是信息的传播,现在更关心的是关系的构建。很普遍的问题是:许多企业虽然卖出了大量产品,拥有大量的客户群体,但依然没有建立起和客户的信任,即使公司有客户数据库,也仅仅是一些简单的购买信息记录,认为客户只要购买了就万事大吉了,不太考虑以后的问题。
我们要知道,建立社群的目的不是集中性投放广告,而是有机会和客户拉近距离,从而构建信任感,所以我们做社群要努力的方向是:和客户进行情感连接,使用户形成态度上和行为上的忠诚、从而认可我们。
社群营销中,我们更应该专注于个体与个体的连接,把用户看成合作伙伴,让用户和社群充分连接,最终产生价值。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lihongliang.net/4264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