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其品牌化。市场竞争加剧以后,一些中小品牌的美容院可能会退出市场,经过市场的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格局。再次是专业化。消费者需求越来越深入以后,很多专业线厂家会把项目精细化,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一些空白市场,这对中小美容企业是有很大益处的。另外还有规模化。单店做大,小店趋向连锁都是发展趋势,以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。最后是综合化。医疗美容、生活美容结合起来,变成一个女性超级会所,这种模式是未来发展很好的趋势。
2020年医疗美容行业市场规模约1500亿元,14-19年复合增速为24%,2018年中国医美渗透率仅1.48%,较日、美、韩等医疗美容发达市场2.7%、5.2%、8.6%的渗透率存在2-6倍提升空间。医美行业终端价格难统一,中枢价格计算终端价/成本价高达30倍左右,加倍率高;上游生产厂商产品入市具备严格流程,拥有产业链25-30%产值,竞争格局及盈利水平好于其他环节;终端机构拥有定价自主权占据产业链60%左右产值,但因高昂获客成本及运营成本,盈利模型跑通前连锁化率难提升,格局分散;整体而言,上游厂商在整个产业链最占优,未来监管加严有助于产业链健康发展,利好厂商及机构格局优化。
随着医美上游原材料行业的爆发,市场的关注度也逐渐蔓延到医美下游终端机构。早期下游机构粗放发展,营销模式成本高昂,导致行业经营情况难言理想。随着监管政策不断趋严以及新美大等优质互联网平台的发展,行业规范度逐渐提升。同时,去年的疫情也加速了下游机构的洗牌,未来行业将向规范度高的大型连锁化机构进一步集中。在此背景下,众多新玩家通过收购终端医美机构积极入局,提升企业价值;老玩家经过多年磨合经营管理模式趋于成熟,与时俱进,巩固现有优势。
业内人士表示,综合考量来看,医美行业依然处于快速发展期。从国内医美消费者数量和消费能力来分析,医美消费是存在高端和中低端、轻医美和重医美等医美消费层次区分的,结合不同城市的医美产业定位,我国是可以容纳更多医美中心城市出现的。
据了解,我国医美渗透率仍处低位,相关统计显示,我国医美渗透率仅为3.6%,远低于韩国的20.5%、美国的16.6%、日本的11%。结合我国的消费群体量考虑,医美行业至少还有一倍的增长空间。
以成都为例,据统计,2015年到2018年,成都医美产业规模迅速增长,4年时间内从213亿元扩张到了487亿元。2018年成都医美机构的数量一度飙升至407家,较之前一年激增131家。优惠的政策、聚合的资源、配套的宣传措施等为医美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,成都在医美产业的发展中尝到了拉动消费经济的甜头。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lihongliang.net/48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