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人会说,孩子还小,不能怎么样。但是在我看来,就是因为孩子还小,所以要抓紧时间学习和练习;就是因为孩子还小,所以他必须要知道世界是真实和残酷的。
过度担心,减少孩子的自驱力
越早知道真实的世界,越早适应真实的世界,才越有能力应对真实的世界,如果这个时候有理想,这个理想才是真的能改变世界的理想,否则真空环境下的理想,会在尘世中破碎碾压,渣都不剩。而且还会摧毁一个人的意志,让人最后变成一个相信丛林法则,认为赚钱就是成功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。
12个月时学走路,最大的乐趣是扶着慢慢蹲下再站起来慢慢走
最开始的时候崽还小的时候,我想教孩子一些东西。
比如我总结了各种翻身的方式,希望教会崽最好的翻身方式——往哪侧翻,就把哪侧的胳膊沿着身体平放,然后另外一侧的胳膊打开,向翻身方向挥舞,同时腰也跟着使劲儿,如果腿也用劲的话,翻身就更快更好了。(此处省略崽娘无数个白眼抛过来)结果呢,崽根本不理睬我。他不断练习翻身,然后没用我的任何方法,一样可以翻过去。从那之后,我就不再模拟baby做任何蠢事了。
崽最开始能抬头的时候,就很高兴抬头看。当胳膊可以自己支撑起来的时候,每次看词汇卡片,都会用手撑着看,就像做俯卧撑,每次都满头大汗。也许会有父母觉得别累着孩子了,但我觉得,崽崽“不惜力”才是最好的成长。
他又可以更好的看卡片,又可以感受到自己控制自己身体的喜悦,值得鼓励。有时候他累得不行了,趴下去歇会儿,我们也会停下来,过一会儿鼓励他撑起来继续读。这是成长非常必要的一环——如果你不要他累着,你让他躺着也读书,他就失去了创造的乐趣。
更糟糕的是,一旦他以为世界围着自己转,他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就没有了。好奇心每次少一点点,他的自驱力就会少一大块。
5个月时候俯卧撑听妈妈读卡片
过分保护,阻止孩子进行各种尝试
现在,很多人明知道自己应该去学什么,就是学不进去。其实都可以在婴儿时期找到原因。小时候不太理解“三岁看老”,现在觉得很有道理:3岁前,你给孩子植入什么样的DNA,任何细微的变动,都会影响到后面的信息获取、做出决策和驾驭控制能力。
支撑的稳了,崽就想往前窜,他会撑起来,然后头用力拱,摔到前面一点点的位置。再结合翻身,他已经可以距离喜欢的玩具越来越近了,他很开心。
每次看着崽一头大汗忙活半天,距离一个玩具由60cm变成了30cm,崽特别有成就感。这个时候,因为要摔到前面,所以也经常会摔着。不过,除非前面有太硬的物体或者悬空的危险,我都任由他摔——不摔跟头怎么知道不要摔跟头。
当他感觉不稳时,会立刻多伸出一只手,降低危险
当然,对于孩子来说,处处都存在危险。不过,面对危险,是根本不要接触危险,还是让孩子探索危险,父母做好防护?
很显然,过程中预防危险的工作量是不要接触危险的几倍甚至几十倍。但是也只有这样,才能让孩子更好的了解因果关系或者相关关系。
我的做法就是:面对危险,不会事先阻止,而只是做一些保护工作。
比如,要窜到床头了,我会用手垫一下床板,他还是会受到冲击,但不会造成严重的伤害。这是要告诉他,凡事都有后果,而且他必须要对自己的结果负责。这些道理他当然还不一定懂,但几次尝试之后,他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。这期间也会犯错,比如崽以为床幔是没有问题的,但下面有坚硬的物体隐藏,磕到哇哇哭;比如有一次他需要爬两步才能到桌子上,结果他想一步到位,我保护不及,头磕到了桌角上;比如他扶着东西想站起来,没想到这次扶着的椅子可以被推走直接摔到;比如他一直想探索床外的世界,于是某次趁妈妈不注意,迅速翻身直接摔到床下去……过分宠爱,不让孩子认识真实的世界
不过犯错又怎么样?我们可以改进的是,我们在保护的过程中,尽可能减少错误,而不是阻止孩子进行各种尝试。
对于崽来说,因为凡事都有后果,所以崽快速从中学习,而且知道凡事遇到不确定性的事情,都会先确定一下——
比如,他想扶着某个东西站起来,他要确定是可以扶得稳还是不够稳,他站起来很容易往前摔和往后仰,他就知道要控制自己,并且学会了扶着墙的时候,慢慢下蹲,然后再坐下去。比如,七个月时,崽醒的比我们早,就在床上自己爬来爬去的玩儿。很快就爬到了床边,对于很多家长来说,可能立刻就喝止和抱回去了。但是鉴于我们崽曾有自己翻下床的经历,我想知道他还记得不记得。于是我假装睡着,随时准备他掉下去的时候拽回来他——他爬到了我身上,接住他是没可能了。——结果,他趴着看了看床外,转身自己爬回去了。
七个月时候,他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
在有风险的时候,是预先阻止孩子?还是做好保护措施,让孩子尽情尝试?
这期间有微妙的差别。——阻止孩子进行各种危险的尝试,当然简单粗暴有效果,孩子有其他的问题,也不能指责到自己身上。相反,要想改进自己的保护措施,则需要随时警醒,任由孩子各种天马行空的折腾,而且难免会犯错。重复几次,你就知道他知道了。否则,你永远不知道他是不是知道危险,所以你就只能一次次的替他做决定。
如果在孩子尝试之前,你就预先判断了风险。从成年人、过来人的角度,避免不必要的风险(也减少了父母的麻烦),这就等于让孩子远离了真实的世界,远离了因果关系。他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后果是什么,他也不必对结果负责。因为父母已经替他做了决定了,然后他就更加不知道风险。随着越来越大,他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。
11个月时候带他坐地铁,他自己扶得稳稳的
不阻止孩子跌倒,不阻止孩子犯错,不意味着不保护孩子的安全。过去,我们习惯让孩子远离风险,自己也减少麻烦。而我的选择是,让孩子去不断的冒险,而我们则随时警醒对各种风险做好应对措施,确保孩子经历所有的风险,而且又能承担所有的后果——哪怕有部分后果是你帮着分担或承担的,这些经历也会在崽成年之后,变成爱的回忆,成为他永远向前的最大源动力。
过分专制,让孩子逃避问题
孩子总要面对一切,不要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躲避。转移注意力的结果就是:孩子将来自己无法面对痛苦的事,他就会转移注意力。比如学习,学习让他痛苦,他就会选择逃避。原本快乐的挑战,变成了让人厌倦煎熬的忍受,失去了感知挑战和快乐的能力。
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,那些痛苦的事,只有面对了,才有解决的可能性;而有些痛苦的事,其实就是你不愿意做的正常的事。只要不逃避,一切都有解决的可能性。而一旦逃避成了一种解决方式,未来很多事都会逃避下去。
比如该做作业了,哎呀要不先吃点东西看看视频,玩一会再学吧;比如该锻炼了,看看有没有什么理由支持一周锻炼2天就好了,少做一天吧。最后浪费的时间远远比完成工作的时间长,但宁可浪费也不愿意去做事。
所以,从一开始就要知道问题并且直面问题,反抗和抗议都可以,但必须要做的事,还是必须要完成。
过分限制,让孩子缺乏对问题的判断
其实世界上的问题都是一样的。真正的难点,在于确定哪些问题必须坚持,而哪些可以放弃,这是对父母真正的考验。如果你的划分自相矛盾,那么整个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。
比如,崽崽喜欢洗澡,只要看到妈妈拿出了浴盆,就会直接走进浴室。如果没洗够就被捞出来还会呲牙乱叫(抱歉一时只想到了这个词),所以我们一般都会尽可能给他充分的时间。回姥姥家住的时候,姥爷搬出了充气游泳池,让他每天都能玩个够。比如,他喜欢自己刷牙,哪怕并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。我们呢会让他玩一会儿,再帮他刷好,一方面不想扰乱他的兴趣,但一方面又必须要仔细帮他清理牙齿。比如,换尿布就是原则问题。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可爱,就可以不换尿布;等你长大了,也不会因为你可爱,就可以闯红灯。所以这些问题,无论是否高兴,都必须要接受,而且将来要学会更好的相处。
崽崽在自己刷牙
但对于崽崽在路上捡东西玩,我就会说,路上的很多东西你需要区别是否是垃圾:别人用过的丢在地上的,是绝对的垃圾;而树叶这种树上掉下来的,虽然不干净,但看到还是可以捡起来玩的。
崽崽在玩树叶
面对孩子不想要的,孩子觉得痛苦的。最好的方式是直接告诉他,世界就是这样的,规则就是规则。我会告诉我崽:“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,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,都要成全。”(来源:马太福音5:18)。
我们必须要遵守规则,如果我们觉得这个规则可以优化,那么就优化好规则,并把新规则变成规则,但在这个过程中依然要遵守规则。
为了孩子的健康和快速成长,我不会阻止孩子犯错或者跌倒,我只是确保孩子所有尝试的后果都在可以承担的范围之内。而这需要耐心——耐心是爱的前提。没有耐心的人,根本就不懂得爱。爱是什么?爱是恒久忍耐Love is patient,如果你有,你就会给你的孩子。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lihongliang.net/5021